上大学记

项目时间线:

6月2-3日 想法的具体化,画出一张网络图

6月4日 和一些人说起这个想法,并确定去做

6月5日 网站搭建,文案撰写,方案确定,前期招募宣讲。

6月6-7日 (“韦唯”)前期宣传 概念海报

6月8-14日 人员讨论确定 物料购买 布光 和一期人员的联络和定档

6月15日 第一位访谈对象 “陆腾莹”

6月16日 “沈晓倩”“张炜”

6月17日 “欧阳子欣”

6月18日 “李安迪”

6月19日 “吴清泉”“陈正文” (“凌晨”“石运雯”)

6月20日 二期人员的联络和定档

6月21日 “倪孔伟”“于泽堃”

6月22日 “杨冬妮”“黄国恒”

6月23日 “吴晨蔚”

…………

 

缘起:

说起要做这个的最初想法,源自于我自身在大学四年的瓶颈阶段的困惑,前面是大学毕业现实的工作还是考研以及你凭什么去找个好工作什么是好工作你喜欢什么你要做什么你要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等等一系列问号。后面是高中四年的或努力或期待或不知道为什么就被周围的期待裹挟着要求着去完成的事情。而恰恰在这中间我的心态很奇怪,忽然觉得你不知道以前的努力是为了什么,未来的生活又需要做些什么。大学两年,见到很不同的人,不同于高中大家相似的目标大致的想法以及类似的背景。发现有的人是这样的,有些人是那样的,有些人是这样思考问题的,有些人是那样做事情的,那么关于这些困惑他们是否有有呢,这些问题他们是怎么看呢,是很傻很天真还是早已老谋深算,我在想如果我有机会能和不同的人有段真诚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对我的肯定很有帮助,把他们的想法相互交流,对他们也许也是能有些许收获。

于是从这个想法,到这个纪录片的项目,就不难想象了。

纪录片

我看过的纪录片不算很多,但是我知道的是人文风格的纪录片门槛并不高,当然并不是说做好就不难,是说他们是并不会涉及到剪辑的技巧,花哨的特效以及高难度的摄影。这些一般会在科技类纪录片上居多,而人文风格的纪录片的核心是内容,只有把握好内容的基础上才会谈画面的观赏性。

不可否认的是纪录片并客观,相对于口述历史它是选择的,这种选择体现在拍摄前的人物选择和剪辑选择,虽然所有镜头都是客观拍摄的,但是只要有主观的情绪在,对纪录片的客观性依然是影响的。所以并没有绝对客观的纪录片。

但是纪录片并不是社会调查,并不需要反应整体,它只要反应一个小范围,甚至一个个体就可以了。它是有温度的,而且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解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是我对纪录片喜欢的一个因素。

回忆

时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特别喜欢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去想,去年的想在,某年的现在我是在干什么,我和那个我有什么变化。有时候这种回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这种回忆很多时候会呈现在一些具体的东西上。更多人是呈现在相片上。我会试着把它留在各种各样的纪念品上,比如……还是不比如了吧。

总而言之,如果你在你的时间线上留下了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尝试,有意义的纪念,也许很多年后觉得以前他嫩了,某个想法改变了,甚至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显摆了,但某年某月意外额翻出来,回味一番依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趣

准确的来说这个项目是我第一次这么多人面对面的打交道(以前都是自己蒙头瞎倒腾),然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这是干什么”。其实由于时间准备的仓促,以及经验和表达的不足的缘故,导致主要部分快结束了还有人这样再问。对于这种现象我也只能下次吸取教训吧。

然后第二句接着就是“你们为什么样做这个 /你们是要申报什么课题吗/你们参加比赛吗/你们的作业吗……”

我们团队三个人,反正我是由于之前写的原因,由于喜欢纪录片,由于感兴趣,由于闲的没事干,等等吧。至于还有两个是怎么被忽悠进来的,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

但是我是理解有人这样的提问的,因为干什么事情多少还说有目的,也许并不一定是功利的目的但也是要有收获的,比如我上面说到的一些原由都是目的,而我能抽中收获到“有趣”。这不就很有意思了吗。

我觉得一个人选择去做一件事情,无非两种目的,第一就是金钱等实质回报,然后我就能去承受与之对等的痛苦和不愉快。第二种就是快乐,我们做第一种事情挣的钱就是为了买快乐的,那么如果一件事做起来本身的是心之所向,那么有没有回报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无法想像一个人能做着又痛苦又没回报的事情。

其实我也是希望那两个被情怀忽悠进来的妹子能如上面说道的有所收获,免得总显得在用廉价劳动力,但很遗憾我并不知道我有没有做到。我觉得没有,加之我并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在沟通也好,表达也好,所以很多时候就在很多问题上发生不愉快的分歧。

过程

坦白来说,事情已经行过大半,期间脑子一直都在围着这个纪录片转,人有较笨一些,做起事来没有效率丢三落四还不能一心两用,于是乎整个月基本都在浸泡在这个项目里。期间当然发上了很多事情,好的坏的。但是基本已经忘了。等到我事成那时,心情大好,回忆起什么,在试着写写吧。

期望

过于反响其实没有期望,因为在策划之初就是不打算广泛传播的。我只在乎我自己对于成片质量的期待而已.

目前拍摄的素材主要是局限在我们班级,零星有些其它的。整体是比较扁平的,不够立体,也很单调,支撑不起时长和故事,更加没有办法体现出什么来。

所以想在的想法是想办法挖掘出第二条线出来。

然后,嗯,说点啥呢。

就这样吧,洗洗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