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培训心得

刚刚参加了一个急救培训。说下这件事的缘起,外在的原因是平时关注一些医疗相关的话题的时候对这方面有些许兴趣,在很多地方也提到地方红十字会有这样的培训,培训过后会取得一个急救证。内在的原因还是之前提到的在大学里一直挥之不去的想法,想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有收获,而不是厮混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又不想沦为没有主见的在各种流行和被动中裹挟,忙碌没有收获的生活中的人。

于是我曾经多次的查找过南宁本地的相关信息以及南宁红十字会的网站,但是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本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真的很偶然时间错过或许我就看不到了,在我刷新微博的时候看到了西大爱协发的信息说联合省红会在西大内组织一次急救培训,当时就报了名。

培训在周末两天,第一天早上是一些零碎的理论,下午是比较重要的CPR(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第二天上午创伤和骨折的包扎转运,下午是实际操作考试(CPR和包扎)。

其实整个过程十分的简单,气氛也轻松。只要认真听,基本不费脑,更不要死记硬背,但是这里面的一些知识也许就能够救人一命,想想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是事情。

培训最重要的就是心肺复苏,也是很多人理解的抢救的第一反应。但是这里面是有技巧的,如何找到定位,按压的次数频率深度是多少,如何进行正确的人工呼吸(真的不是亲个嘴吹口气),如何正确的检查呼吸等等。但是这些技巧基本能在一个下午无压力的学会。

如果一个伤者在心脏停止后的4分钟内,通过正确的心肺复苏手段抢救成功率似乎高于70%,而4-6分钟概率就会下降到40%,而且这段时间会伴随这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而当10分钟之后抢救成功率几乎为零,即便奇迹产生能恢复其生理体征,但由于脑细胞的死亡病人也成为了植物人。也就这4-10分钟的很短时间,在绝大多数地方救护车基本不可能在这个时间内赶到,那么掌握这样一门极其简单的方法,结果就大不相同。

但是很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普及率在中国非常的低,主要集中在医疗行业和一些特殊工种之内。而在发达国家不仅一些公共服务性行业如导游、保安、酒店服务生等都是持证上岗的,包括一些家庭都会组织家人去相关机构主动学习。而且在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城市,在街上每隔一定距离就像电话亭一样放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而我国这个除了在机场或者飞机上这样的场所配备,其它除医院外的地方几乎很少见到,所以上课时后没细说怎么使用(虽然也挺简单),因为基本没可能用到。总之,中国目前这块市民急救知识普及这款还很落后,加之中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不足,又是遇到很多时候城市堵车等问题,病人院外死亡率特别的高。

课堂上也将了一些案例。比如一个小孩在湖里溺水的,几分钟就被就上岸了,但是村民们只会用土方法(放在膝盖上拍打,倒背着跑)控水,而不知道这个时候最关键的的步骤是心肺复苏,之前提到心脏停止十分钟后仍然没有采取心肺复苏,存活率几乎将至零。而在美国,一位旅美华人医生,在公园散步时看到一位女士晕倒,及时的采取了心肺复苏,十几分钟后救护车赶到,给后面的救援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最终救人一命。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之前微博上上过热门的事件——说的是一位妈妈带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回老家过年,老家的亲戚就像逗猴子一样喂他瓜子,虽然心里不开心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好说,谁知孩子哭闹导致瓜子呛入气道造成堵塞。

由于孩子肺活量小,所以像这种气道不通的情况如果不再短时间(可能就1-3分钟)内解除危险,基本就没救了。所以这时候期待专业医生的帮助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这时候自救是全部的希望。如果之前有花几分钟学会海姆立克法,情况也会大不相同。

后来医生阿宝的海氏急救法的教学帖也上了头条。不过这一天的头条有多少人会留意并学习呢。

但是也许一千个学习的人中,哪怕有一个人通过这个方法挽救了一条生命,那就是一件无量功德的事,无法用付出和回报衡量的事。

也许这就是这个信念,让很多个“他们”坚持在普及医学知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