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喜欢微博

新浪微博的是09年开始运营的,类似于博客,但是更注重于传播,主页直接展示关注账号的动态,形成一股信息流,在信息流中直接播放视频、点开大图可是新浪微博独创.(虽然微薄的原型是模仿推特,但是这两个东西可是推特后来学习新浪的,中国的联网那个公司在模仿国外成功的产品时还是有很多本土化的创新,当然然是能原创一种模式当然更好,当然也不是没有,当然也不是很多)

鼓励转发评论等交流,口号是”分享身边新鲜事”,特点是有加V认证,能够实时地关注名人的动态,拉近粉丝和名人的距离也减少名人和粉丝的沟通流程,这也是他把following翻译成”粉丝”的原因。新浪微博最早期的原始的用户就是从这个里吸引来的。

后来的2010年是微博的元年,由于微博的传播特点,参与了很多网络事件的过程,微博成了一个舆论媒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于建嵘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后来,也是由于微博的数量庞大,言论难以监管的特质(也可以说是),也成为了比较大尺度舆论发表交流和传播的地方。当然也是由监管的,但是往往都是发出去之后,被动的处理。这就是说在管理员发现之前你是随便说的,但是也不要造谣,如今CCTV以无数真实的事例提醒你,不做死就不会死。大概自由了几年,监管也越来越严格,我记得我上学期曾经发过一条微博,发送过程顺利,由于话题略敏感,我知道可能会被删除的,就在那傻逼的等啊等,半天没动静。后来用小号一看,原来这条微博压根别人就看不到。囧。

后来微博也成为了新闻,科普,知识,各种汇总的传播平台。大致就成为了现在的微博。基本就成了人们获得最新资讯以及流行文化并参与期中的工具了。

这基本就是一路微博走来(新浪微博5年用户,从09年刚出来我就用了,这个我会告诉了吗)的一些小总结吧。

再说几点变化,早年的微博主要平台是电脑和wap。经常看到的来源还是短信或者彩信。因为将就分享身边新鲜事,而且那时候的网络并不是很方便,短信或者彩信更快更新。现在基本都是客户端了,还基本还都是来自andriod或者iphone,都没有用塞班发微博了,想当年许嵩用的还是S60,现在明星都用iPhone,即便是用安卓人就都特意的来自glajda。

记得当时的草根大V是@冷笑话精选 ,不过现在的头条已经有很多后起之秀了,比如震惊哥,happy张江什么的。

自从新浪支持一次发布九张图片后,由于呈九宫格的排列挺好看,所以很多微博就喜欢一次就九张图。形成一种好挺好看的排列,就像这样。

还有一种玩法就是翻牌,就是小图是一张图片,点大了之后就成了别的。这个玩法应该是起源于很久之前的一条微博,内容大致是,点开这张图片(一张写着很多形容词的小图),就能检测出你的性格,调开大图后就变成了“白痴”之类的。

原理其实很简单,当时我就琢磨了,我是一个好奇的孩纸,反复的点开看了两三分钟我就搞明白了。远了这是一张gif动态,它的第一帧画面会被新浪截取为小图,而后的第二以及无限长的帧数都是一个画面,这就形成看似静止其实在点开的一瞬间图片就变了的效果,很有意思。

说到gif,在那个手机上网还是用gprs的年代(年代用词是不是显老了一点,但好似科技时代思维停滞那么一两年更不上时代还真有点老古董的味道),手机还是很低的配置(以前jave软件一个软件包很少能超过1M的,现在看看安卓,我只能呵呵),虽然支持这个也是不流行的。现在的gif基本成为了看短视频的方式了,几秒的无声视频压成图片虽然很大,但那还是很方便的。

还有就是私信,之前的私信是好友之间才可以发的。也就是说相互关注的人才可以互相发,但是后来这样很不方便,于是改成了可以设置是否接受大众私信。这就然微博的IM功能强化了,而且现在微博一直在改进这方面,比如网页版的右下角。为什么要强化,因为微信来搅局了。这个就不展开了,总之微博在还没有走上盈利的时候10年左右杀出了个微信,分走了微博很大的用户。当然现在也没有怎么盈利,这是模式的问题,这个也不细说了,越扯越远。

花了太多文字回顾微博了,也夸了太多了,说一下喜欢和不喜欢得原因吧。

喜欢的原因除了以上的一些优点包括关注明星时事、参与事件以及转发分享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

昨天我就听到过一个观点我很认同的,原话大致是这样的:

每次当一个心得IM/SNS服务出现的时候,到家去用它不是因为它功能简单(其实往往有心得功能存在),而是因为上面的人际关系简单。

纵观之前的SNS服务市场(人人、开心、微博等),是有一个周期存在的。即

1.新用户的移入

2.圈子的扩大

3.关系的不可控 且噪声多

4.老用户歉意到新的SNS服务,维持一个心得小圈子。

5.更多的用户进入心得SNS服务

6.重复之前的循环
这种周期在国外的关系上同样存在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信息就是“小关系、低噪音”,因为复杂的 QQ关系上其实是有很多“臃肿的关系”,而有时候有些东西并不是适合和全部人说(有些人在发一些东西的时候的心态,就是以为这东西只有目前活跃的关系网络才看得到),就相当于和长辈就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恶趣味的一面,当然这是同辈长辈的分层,其实在同年龄也是可以出现分层的。

目前我的微博上的相互关注的好友30不到,其中活跃的20不到。这就是一个小圈子。

然后就是噪音,相对于空间来说,微博的信息质量要比空间高得多得多。不详细解释了,说来就又是一大堆。

然后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

同样还是噪音,就是信噪比太低。

原因有二,一个是信息的重复量很高,基本当天什么热门新闻老是被几个媒体重复,第二是140字本身就限制了表达。

这就导致了你刷微博花了一个小时但是并没有得到什么,也许只知道了哪里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正儿八经的看新闻读报纸,其实十分钟就能获得这些。也就是说微博所能带来的信息质量远比书本要低,但是花费在上面的时间越远比看一本书要多。

为什么会花那么多时间在这上面,因为它一个很上瘾的俄愿意是他140字的限制让人们不得不把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摘出来,嗯这感觉就像是电影的预告片,无论电影好不好看,但是汇集剧中矛盾冲突的预告片肯定很吸引人。于是经常在微博的海洋里,寻找一些没有太多营养的信息,然后蹉跎了时间。
然后140字也难有逻辑,对着屏幕也很少有耐性看看长微博或者俩捏的网页,这就是很多事情我们就只知道破碎的事实,然后得出简单粗暴的结论。

然后就是谣言,包括一些钓鱼的谣言。简直是费脑力,比那些空间里的白痴谣言要难辨的多。

再然后就是戾气太重,几乎很多的网络情绪都是由微博发酵出来的,原因上面也提到了。基本上就是看一天微博要看三天新闻联播以及一篇鸡汤文才能治疗过来。

大致就这些吧。以后看多看看信息结构完整内容质量高的书本,也尽量把140字给拉升到1400+的逻辑结构完整的文字内容。当然这篇不算逻辑完善,只能说是随意扯淡。

秦小志

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