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随便写一些话

前言

翻开我一年没有维护的博客,不只是很多密码都忘了,服务器还被病毒弄出了很多乱码网页。折腾一会,好在数据都还在。

看到上一篇文章是《2019新年杂记》,写于这个已经过去的2019年的新春,正兴奋地点开,发现是一句“挖坑待填”。这个坑一年了,都还没填上,也填不上了。

在上几篇就是前年夏天离开播播文化之后,赋闲在家的两个月的一些自怨自艾。

是的,这份工作做了有快一年半了,这段时间我没有任何文字留下,虽然这段时间我几乎坚持每天录制vlog,通过视频的方式来记录生活,但是这些东西累计在今天大概有几百GB,单天时长有些超过半个小时,具有记录意义,但是回顾的便捷性是很低的,同样信噪比也是很低的。因为没有经过思考的话虽是真情实感,但是没有沉淀的语言,主动水分太多,重复的话和情绪都太多了。

不是说不知道认真写字的好,但是又太需要时间很心境。过去的这一年,比前年过的还要的浮躁。前年双十一买的书,没看完几本,电影除了花了钱去电影院的,基本没能记下心来看几部。甚至3.28我试图强迫自己写点东西,然后,写了一半也再也没有完成。这一年的心态就是能拖就拖,生活是这样,教学工作也是这样,应付过去就行了。生活还不是这样过,但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过得很艰难。

所以我今天逼着自己用文字的方式,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写够5000字,甚至更多,免得以后再回看这段时间,感觉一片空白,每天都是虚度的。即便是虚度的,那是怎么虚度的,心里的想法、矛盾、冲突到底是什么。而是不多年以后回看自己,想在的状态就只能抽象成一种简单的概括性的情绪,人生跟白活了一样。

抑郁

我不确定我是不是抑郁症什么的,也没法确定,但是这段一年以来的心理过程,尤其是最进的心理状态,起码用我社会学心理学的基础来判断,至少是在抑郁的边缘,或者在情绪上说是抑郁的。

看什么都是悲观的,对未来是悲观的,明明生活在物质上还算过得去,但是心理非常非常的压抑,感到压力,这种压力回传到到生理上,失眠、血压高、感觉自己下一刻就会猝死。但是还是没办法脱离手机、网络、购物,有时间我知道是没有意义的,短视频是耗费时间的,我应该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运动或者读书什么的。但是就有点像“成瘾机制”一样,你只有这样才能逃避生活中的各种客观主观的压力。

那我有什么压力呢?

工作&发展

客观来说,毕业这2年半吧,过得还算可以。刚毕业的时候的压力主要是身上的债务,以及即便工作了但是开销也越大了,债务还是在不断累积,再上一些3.28那篇文章提到的各种因素,最高的债务有3万元左右。但是起码除了前年夏天,有2个月是没有工作之外,有工作的时候心理压力是有很大缓解的,哪怕是播播那个时候3K的工资。而且来到掌门之后,工资的显著提升,过去这一年也把债务几乎还完了,无债一声轻的感觉真的挺好。

那按道理,没有债务了,2020年就可以做些储蓄了吧。生活应该也会越过越好了吧,但是不是。

这份工作从账面上看确实是很赚的工作,一个就是实际工作时间除了周末两天之外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几乎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即便周末一般也是可以睡到9点左右。最后每个月到手工资大约是在5k-7k,虽说有查岗什么的,但是这都一年半了,严格来说只遇到过一次,还是我暑假第一周的数据实在是太低了。这些描述如果是放在我毕业的时候,那简直就是理想的工作,而且“网络”“异地办公”“独处”“技术与教育”“直播”这些关键词对我来说都是比较有诱惑力的。

事实上除了在早期的忐忑不安有些焦虑之外,后续的一段时间一直到现在都还是温水青蛙的感觉,就是不能说他哪里不好,但是也不能说这样的日子你就能一直熬下去。早期焦虑是因为有沉没成本,我办了新家,拉了宽带,如果考核数据不达标我没有被录用那就会很难搞,甚至工资有多少都不好说。以及工作模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政策的朝令夕改都让人积累很多负面情绪。好在那段时间的招录要求低得可以,几乎只要稍微认真一些,都是可以达到的。之后就慢慢进入适应和平淡了。

前几个月还有一些教学上的压力,毕竟自己是半路出家,早期也确实有很多地方教得不好,甚至教错的。所以比较畏惧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但是我那个时候有激情,做了很多粗糙的,但是现在都还在用的视频、PPT等原创内容。曾经还想利用春节期间把初中物理的课件全部原创化,虽然现在看来学生千人千面,不太现实。但也在暑假利用思维导图把初中物理常见考点给结构化了。这些激情再过去这一年,尤其是后半年很难再找得到。

比如我的电学工具箱是我刚入职的时候买的,我想把实验操作都拍一遍,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还拍一些原创的电学实验知识视频。但是从前年买的工具箱,到去年暑假买的拍摄支架,到2020年的1月1号,这件事一直都还在我的脑海的构想中。虽然2020我又有了新的目标,我估计我中考前是能完成的,但是实在是效率太低了,到时候就是这份已经做了2年了。同样是过24小时的一天又一天,但是我每天的起点确实12点。所以即便能完成,依然会很丧。

这份丧包含了很多东西。既有时间每天快速的流逝,我却在工作安逸的氛围中选择逃避、拖延,消磨青春。其实也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复杂情绪。

5k-7k,在还是我佛系拖延的情况下每天几乎睡到自然醒的努力程度下的收入,但凡我有常人的努力的程度,7k-8k其实都是不难的,更何况还有暑假这种大部分人都能月入过万的事情。我基本上就是组内垫底的存在,尤其是之前垫在我下面的几位老师都相继走了之后。我更是感到一些危机很焦虑,焦虑我会不会也被优化。毕竟新进来的老师现在都是筛选很严格的,导致课时也非常的高。而且互联网的裁员潮甚至暴力裁员的事件层出不穷,在线教育行业也在被规范被洗牌,公司未来的发展也不能说是稳健。(是的,我就是会想和么多,会被各种情绪感染到),我就会很焦虑。

焦虑的还有未来,很多老师走了是因为考上编制,甚至像胡蔚老师都是体制内来“兼职”的。而我一方面即便想从事教师这条道路也被专业限制了,另一个方面体制内的教师会有太多教学之外的琐事,我这两年都懒惯了的(即便在播播文化的时候,也是很慵懒的状态),内心是拒绝的。而线下的培训机构,不说老师可能要充当班主任或者课顾的工作,从投入和收入比来说也是很低的。最后那么不做教育行业,其他行业再次从零开始吗,在桂林这个小地方。然后习惯了5k-7k工资后,去接受3k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我觉得有点难。

所以我给自己的解答就是,这是一份很重要的体验和经历,未来可能还是要考公务员的吧。但是公务员一年就那么一次,变数也不少,一年又一年,这毕竟不是个唯一盼头。何况考上公务员就一定开心了吗,7k的工资都开心不起来,公务员的工资本身也是不高的,图的是个稳定安逸,福利待遇啥的,以及现在看起来比较重要的人际关系。但是稳定背后可能就是无聊和没有激情,会不会也像现在和这份工作一样,一年或者两三年之后,再次陷入抑郁焦虑的泥沼中呢?到那个时候,内心有勇气以及外部的客观条件允许你像放弃一份普通工作一样,放弃公务员吗?

想到这些,生活就更丧了,就更加希望有些东西能帮助我去逃避面对这些问题。就一直耗着耗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至少我暂时看不到它。

工资&课时

幸福感是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是对比出来的。

如果我现在在桂林的一家教育机构,大家都拿3k-4k,一些名师累死累活能拿5k+,管理层6k-7k,那我的工资显然对比起来就让我无比的开心。

但是在掌门我的工资一直都是组内倒数,而且非常巧的我也是错过了两次晋升,第一次是课时差一点点,但是我“佛系”,想着反正下一次一定是能够晋升的,无非是等3个月而已,没有太大的损失。但是第二次规则就改了,变成竞争制,所以我又再次被刷下来。而第三次的时候就直接要求教师资格证,并把每年4次的晋升改为2次。我不知道未来还会怎么改,但是我已经放弃挣扎了。比我更倒霉的是王跃然老师,他的课时是非常高的,但是也是每一个赶巧遇上每一次的规则变更。其实互联网公司就是这样,活在不确定当中,你很难预测它未来的发展,因为它的变化永远都是很突然的。由于外部环境政策、公司的一些策略调整等都会影响到你的发展和收入。我能够理解按照竞争制去卡的晋升的指标,这是既节省人力物力,也能够控制晋升人数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所以我除了羡慕,内心没有过多的波澜。毕竟对比起来,我也不是唯一一人。

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工资我也是很满意的,我当初的期待是那个底薪3600,然后偶尔上个4K,就很满意了。现在没有意外的话每个月上100课时,6K左右的到手工资是常态了,也没有感觉特别累。只是下半年很多低课时老师走了,很多老师突然就发力。甚至我们的组长都现在一个月的课时都快赶上寒暑假了,很多老师的课时都是我两倍了,不仅仅是周末比我早起一点,晚睡一点,然后多个两三节课,还找到很多周内甚至白天的课。大家在课时上你追我赶,这种情况下我的课时还是那么稳定的『低』。当然其实是有上升的空间,只不过我自己很矛盾,一方面还是想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我不想所谓的在人际关系是和谁谁去搞好关系,也不想像有些老师本身技术能力不怎么样,只是把每一节课当成一块砖,搬砖一样闷声发大财。我其实挺看不上这样的行为的。

比较佩服的是王红霞老师、顾小虎老师这样本身有经验,本身能力努力认真。作为我来说一个新人当然不会觉得一定要比他们高,我觉得这样说后入的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何况掌门不缺学生,课时波动也是很随机的,所以我更倾向于慵懒佛系,差不多就行的随缘模式(其实有时候也感觉有些虚度)。

只不过最近课时催的真的紧张,被cue了几次,心理不太舒服。而且也发现,我少上课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需要更加的提高自己的技术,多刷题、多总结、多输出原创内容,即便这些不是公司和同事认同的价值观,但是是我截至目前可能比较幼稚或者理想的价值观。我时常这么安慰自己『我没有房贷、车贷,没有小孩、爱人,甚至没有交际的开销,对于食物也没啥追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可能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幼稚,我看到的优秀内容都在输出这理想主义的情怀,所以我喜欢钱,但比起搬砖,我更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但是问题就是,上一个一个小节写到的那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的生活状态中。

教育情怀

上一个小节说到,幸福是对比出来的。

所以对比起其他的老师比我高得多的收入,心里面多少还是有些酸的。毕竟我觉得我的能力不比他们大部分人差劲,这从我选择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就能预感到。

去年的赛课进入35强,而且物理组就只有2个进了。掌门一万多名老师,有多少参加不知道,但是这个数字多好证明我的能力肯定不像我的课时数据一样倒数的。通过这次赛课一方面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很有参照和认识,毕竟掌门的授课形式大家都相互看不见,只有赛课能相互或者是投入的去看看别的老师的授课。从出赛到复赛,其实真正让我服气的老师也不多,其他老师只能是各有千秋,同时实在太差的也是有的。另一方面,也是在过去这一年投入且紧张的去完成一件事情,像是今天听到的一些观点,大概意思是“这些特殊的事件,像是给时间打了个结,让回忆更加的充实”“幸福感是投入到一件充实的事情后如释重负的满足”等等,我觉得这是我2019平淡划水的一年一份比较重要的记忆。

关于赛课。我还有些想说在我被淘汰之后,我也没有在关注这件事情了,谁进了决赛,谁最后那了什么名次。除了心里面一点对规则和专业度的不服气外,本身这种工作模式就是很隔离,这件事情你不去主动关心,事不关己基本就不太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力,大家只需要埋头继续上课挣钱就可以了。

所以赛课只是满足了我小小的成就感而已,我推测闷声发财的大多数内心OS大概是who care?I need money。

那我呢?我当然也need,但是我对于教育还是有着自己的情怀了,即便像小陆说的在这个行业就应该把他们当成流水线上面的商品就可以了,我也觉得即便是商品,那也要体现出流水线的专业性,而不是小作坊。不然就会像现在每到周末,担心自己时刻会翻车,担心自己没有干货要讲了,担心教得不好误人子弟。因为在沉浸于周末或假期大量课时中时,给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不是一节课50有一节课又50的钱。而是一堂有一堂优秀的课,更确切说是像一场又一场优秀的演出,台上台下的融洽互动并收获台上“演员”要传达的内容并给予认可,我觉得是老师无关于金钱的幸福感来源吧。而一旦有一场演砸了或者学生不配合,就是很累很没感觉甚至不想赚这份钱。所以我的价值观念与大部分人以及公司运营的价值观不一致,我也就得是必要的牺牲并安慰自己,我要做出更多我认为专业化的内容出来,在有人垫底的情况下,少一点课时少赚点钱没有关系,知足常乐。(即便我每天缺乏自律监管和压力,少赚了钱,也没做太多实事。)

人际状态

好的至此,我用我的自己都不确定是懒惰的借口包装成的“教育情怀”,来为上课少工资相对没别人高做了解释。但是居于工资对比的幸福感只是一部分,其实还有很多。

首先就是生活状态,生理的心理的。开篇写到的抑郁、中篇的各种焦虑其实我是明确知道很大概率来自于这份工作带了的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状态。我曾经项目过这份工作的“独处”优势,我自认是有网络就能耐得住寂寞并喜欢独处不擅交际的人。但是这一年多的工作,单身独处自闭的生活真的让我反思。过去的这一年,手指头都能算得出来和朋友见面的次数,以及见面后近乎疯狂的表达欲,虽然知道没有能力,但是时长还是会幻想自己能养一条通人性的狗狗,都在告诉着我这样的人际关系状态是有问题的。

解决方法无非两个,一个网上多聊聊,一个现实多见见。但是我是一个不太喜欢网上聊天的人,效率太低没有传递情绪很容易尬成表情包交流。工作原因现实中没有像之前一样的同事关系,而我现实中的朋友,在学生时代其实是女生较多,尤其是秦贲二人,但是分手的分手,结婚的结婚基本都不太能在见面了。所以现在的这个状态,而且这个状态就像个沼泽,你越去适应它你就越难摆脱它。

当然还有第三个办法,就是换份工作,但是很难离开。一是上面写过的,离开了能做什么,离开了还能有这工资吗?二是如果没有这工资了能适应吗?现在每个月固定开销在2K左右,工资低了不是更难了吗?三就是认识畏惧改变和麻烦的,虽然我知道有时候改变是会变的更好,或者人生多份经历这都是好的,之前一路过来的租房经历也好、工作经历也好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是需要外部的压力推你一把的,不然对我来说挺难。

在写这篇文章期间,组长发消息又又又有人要走了,应该是计划好的,月初走工资损失比较小一些。但由于本周没有开会,具体是谁,又是为什么就不知道了。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会让人放弃这样一份我觉得钱还不错的工作,是单纯不喜欢?还是找到了更有钱的工作?或者有编制的稳定工作?还是课时低看不到希望?亦或是和我一样被单身、独居没法在这种类型的工作再坚持下去了?……我又开始乱想。

我一直觉得单身、独居是最不适合这份工作了,而且我觉得我已经足够宅和能忍受孤独了。很多同事要么有男女朋友,即便单身也可能住在父母家或者有宠物有闺蜜等关系作为情绪调节的出口。而我……能坚持到现在以及还会坚持不知道多久,真的是不容易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陈万鹏,好像也是同期进来的。前年年底的教资报考他是拒绝的,理由是“未打算长期从事老师”,今年也认认真真的备考,并搬回安徽老家安安心心的享受这份在二三线还不错的工资,而且努力之后课时也不再陪我垫底了,最近朋友圈看到好像还脱单了。

说起脱单,我们组内还有一对最近关系很密切,能不能成不太好说很难说,但羡慕嫉妒恨是肯定的。即便不能成,一起工作,空余时间也正好合拍,能一起一有时间就聚一聚的朋友也是难得。不仅是感情状态,甚至还羡慕年轻的阳光的心理状态,明天上课今天晚上还蹦迪、上完课半夜吃火锅、是不是去运动等等。

我感觉我在感情状态、心理状态、身体状态、薪资收入等几乎全方面的loser。

2019到2020这篇文章,注定会是一篇丧到极致的情感宣泄,但是客观上就是我过去这一年的如实回顾,真实的让人无力。但还没完,更绝望的在后面,我都不知道脆弱的我如果不通过网络、购物、数码、短视频等来逃避,以及vlog和文字来宣泄,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物质条件

之前说到,我一直以来用『我没有房贷、车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可能还幼稚,很理想主义……』来逃避现实的东西,虽然不像以前一样故作清高的对这些嗤之以鼻,知道这些其实是的当下社会安全感很重要的来源。但是我觉得太遥远了,我做不到。

跨年之际,大家都会发一些总结的话。老贲朋友圈发了四张图,分别是“驾照、结婚证、孩子照”还有一张“临江的隔窗照片”,按着之前几张的意思,以及玻璃反射出的室内的一些倒影,最后这一样对应的应该是2019第四件大事,买了一套房子。通过简单的网络搜索,应该是一个临江的新楼盘,均价在4k以上。至此,在她毕业的3年的时间里,先后买车、结婚、生育、买房都完成了。这估计是3年前那个在沃尔玛和我一起购物的时候调侃未来的她没有想到过的吧。只能感慨时间真快,变化真大,比四年大学的变化,三年高中的变化加起来都要大得多。但是她应该很幸福,这是我这个loser没办法给的,所以假装祝福他们吧。

家芳平时不怎么发朋友圈,元旦也发了一条,还罕见的露脸了,看来并没有将我屏蔽。再次看到这样一张脸隔了也是3年的光景,虽然是开了美颜,但是确实也是变化很大,我甚至怀疑在大街上再遇到如果不听声音可能真的不太敢确定了。

然后我再看看我和我以前的照片,我觉得我变化更大一些。

很少更新动态所以我并不知道她除了外形的变化,内心、兴趣、性格是否还和以前一样,但我觉得可能都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吧,但是谁又不是呢。在这3年里她也快速的经历了结婚和生育,或者说是生育和结婚。

但是通过最后一张照片虚化的背景依然可以看出,她现在是住在小区的,那么直觉告诉我可能也是买房了吧。车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这个loser同样只能假装祝福吧。

我在播播工作的时候,小伍买了车,但是我觉得3k的工资买车对我很远。现在一年下来还完了3万的债务,反过来也可以说是攒下来3万的收入吧。付个首付肯定是没有问题,6k的工资每个月还款当然也是可以应付,只不过冲动的消费就要克制一下而已。这只是理想的可能性,向不考虑对我来说实不实用或者贬值的问题,而是如果这么一操作的话,我未来一年到两年就和这个车绑定在一起了。我的收入务必要稳定,务必要更加努力并且要学会忍。想起一句话叫“企业里面中年人随便骂,因为他们有贷款,不敢轻易的走人。但是年轻的员工可能直接就走了……”,想来就是这么卑微,早早地把自己推入了中年人的压力中。

当然上面的两位都是体制内的,工作就是很稳定的,所以买车如果实用的话,小两口分担的压力不算太大。买房平均起来也不会,但是时间周期就会很长,动不动20-30年,一份2-3年就完成结婚生育买房买车的决策,绑定了自己未来20-30年的工作生活。

我背负过债务,从学生时代到初入职场,虽然没有到破产的地步,尤其是有收入之后是一个动态流水的过程,但是心里面是很不舒服的。而且这种类似于信用卡透支消费,面临很多变动时是很被动的,比如东西贬值了、东西不喜欢了、转手太麻烦了、购物决策失误了等等,其实买房买车这些和这个类似的,只后遗症没有显示出来而已,未来怎么样谁又知道呢?

其实别人怎么想我又怎么知道呢,我又没有处在那个位置过。也许确实刚需,也许是理性决策呢。我的情绪可能简单分析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是的,我确实自惭形秽。内心状态灰暗、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工作虽说工资还凑活但是几乎隔一段时间一个变动(晋升政策变动、开会政策变动、课堂要求变动、课时要求变动……就在今天,临时突然加了一个会,微信通知的,我没看到又不知道会有什么处罚。然后公布了一些数据,似乎系统对每一个人都不同的课时要求,总之不管高的还是低的每一个月都会要求你更多……写这一段话的时候情绪又波动了……)。

其实毕业几年买房车买房,也不是什么难事,无非就是有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然后把自己未来20-30年透支出去,家里面再帮助一下,小两口分担一些,基本都是可以的。如果工资本来就高的,像赵鹏这种,压力其实不算大。

但是我一来工资不算高,二来我也不是很想说透支自己的未来,至少不会太做决策,第三就是我真的很不想说从家里面拿。因为我家里面本来就是没什么钱,在农村建了座房子就已经欠了一些钱,为了我的首付即便是拿得出来也是省吃俭用出来的。我拿着这些他们“吃素粉可以省2块钱”“早餐自己做可以省钱”“热热昨晚的饭又是一餐”“卖个东西就挣个几块”……攒下来的钱,而我或者大多数年轻人吧,一瓶饮料2-3块钱,一包零食几块钱对他们来说就是挥霍了,而我们在我们工资能力下“挥霍”,让后买房的时候向父母“啃老”,我完全没有这样的心安理得。

再因为这两件事而熬夜失眠,刷知乎的时候看到的这段文字,深得我心。

其实未来其实谁也说不准,但是我今天写下的文字,代表的就是我现在的想法。

结语

最后,这篇文字预计5000字写了有将近9000字了,如实的但是悲观的回顾了我的2019并记录了我的想法。

在今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关于教育的部分有触动到我(http://note.youdao.com/noteshare?id=6c0003c0c2e7678710af2177ce32f8d6

前面也有提到我对于教育的情怀,而精细的思考是看完《李自然说》关于在线教育的节目后,我写了一个小时的留言。由于评论的限制删减到了1000字以内,附在最后,不再重复的说了。

20世纪的第三个10年,一定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正如过去的2009-2019一样。

这我已经憋不出什么鸡汤了,引用跨年演讲的两句感触我的金句来收尾吧。

希望不是未来的东西,它是看见此刻的方式——诗人默温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互联网思想家尼葛洛庞帝

2019·12·31-2020·1·3 秦志

附:《李自然说有感》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161164

讲得很好,我作为一个在K12在线教育做了一年的老师,我觉很多都讲到点上了,特别有感触。简单说几点,并补充一下。

  1. 确实我也觉得教育应该是个慢的行业,而现在很多机构的现状满地的共享单车很像,野蛮生长但没有内功。尤其是1对1,想都知道哪能招来或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所以老师的门槛低就导致课程质量就层次不齐,不能靠提升质量和口碑吸引顾客,就只能靠疯狂的电销,毕竟大多数孩子和家长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是一节好的课程。然后恶性循环下去,数据是越来越好看了,但是隐患也越快来越大。总有一天会显露出来。
  2. 1对1一般都是预付费的,一般几千到几万,所以只要数据好,就能有很好的现金流,这可能也是教育行业特有的优势。有了钱就可以进一步扩张,来掩饰发展中的隐患,营造出繁荣的景象。
  3. 但是要补充一点,视频中说单次课程不能超过一百可能指的是大班课或者是其他领域,在K12领域父母是很舍得花钱的,一般初中是150,高中在200以上,这个价格在小城市会偏贵。但在大城市又会显得比较便宜。所以只要是能承受这个价格的用户,也不会说一次只买40节课就再也不买了。
  4. 40节课在K12的课外辅导中是很容易一个学期就上完了,甚至多学科一起补习的话就几个月而已。而复购率影响因素挺多的(如果经济条件可承受,且学生喜欢老师的授课的话,一般都愿意继续上课的,这也是K12的特色,因为整个课程基本是持续两三年才结束的,遇到喜欢的老师或者成绩有所提高不会轻易换老师),但是各种奇葩的不复购原因也有很多,不是老师能左右。
  5. 至于工资确实大概在每小时50-80之间,对于大城市来说偏低,对于小城市来说其实比线下机构要好很多了。所以综合之前第三点,会发现在线教育最合适的招收二三线城市的老师,然后给一二三线的学生上课。毕竟联网能打破地域的限制,只要老师是优秀的,这就是互联网体现出来的优势。
  6. 互联网的优势,或者说想象空间实际上是很大的,比如题库的接入、交互的网页游戏(或实验)、三维动画、音频、短视频等可视化多媒体手段的辅助能更好的帮助学习。这些线下不太擅长的。当然这些需要时间,目前潜心修炼内功利用优势的公司并不多。而炒作华而不实的概念(如AI、大数据)的倒很多。
  7. 当然在线教育的也有它的问题,比如隔着屏幕很多肢体的信息传递会不足(学生有些还不开摄像头),所以更适合自制力好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打破地域找到更好的老师。不然更常见的状态其实是老师和学生都在划水摸鱼罢了。只不过公司不管这些,只要多上一节课,就多挣一份钱。这又回到第一点,这样的心态很商业,但是和教育行业“慢”的性质相冲突。
  8. 实际上教育不只是“慢”。其实好的老师应该还会看到“情怀”,因为最终这个“商品”的主体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一堂课,交流最多最深的是老师和学生。公司着眼于考核数据、销售着眼于提成,只有老师着眼于如何让学生能有所收获,所以做事情出发角度不同。当然也不排除有老师就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通过密集的排课来更多的挣钱。这无可指责毕竟是一份工作,公司、销售、老师都是要挣钱养家的。但是教育如果多一点“情怀”和沉淀,实际上我觉得会走得更远更稳健。